安庆城市文脉的传承与保护
主持人:(导语) 关注民生,反映民意,聚焦热点,建言献策。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政协论坛》节目。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近年来一个词语经常性的被提及,这个词就是城市的“文脉”。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四个自信”,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传承和保护我们这个城市的文脉,正是增强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今天,我们就围绕“城市文脉的传承和保护”这一话题进行探讨。参加我们今天讨论的嘉宾是:市政协委员、民进安庆市委会秘书长余翔,市政协委员,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招生办副主任高申贵,市政协委员、安庆一中教师金晓来。欢迎你们的到来!
主持人:谈到城市的“文脉”,我们每个人可能对这个词的定义和内容都有自己的定义和理解,那么先请各位嘉宾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围绕这个问题谈谈看法。
余翔:我先来谈谈。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城市的文脉是指城市自然和人文的文化内涵及其有机联系,包括城市自然地理背景、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方向。其实对文脉问题的认识,早已有之。文脉思想真正被正式提出,是20世纪60年代随着后现代建筑的出现而出现的。其原因就是后现代建筑注意到现代主义建筑和城市规划过分强调对象本身,而不注意对象彼此之间的关联和脉络,缺乏对城市文脉的理解。其外在表现就是城市建筑的千篇一律,而没有从城市本身的传统化、地方化、民间化的内容和形式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和结合点。
金晓来:我同意余翔同志的说法。城市文脉是一个城市诞生和演进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及不同阶段留存的历史印记,是一个城市的根,是城市的灵魂,既有过往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有未来发展的前进方向,保存城市文脉是激发城市活力之本。
理起我们安庆城的文脉要从汉武帝说起,史载当年这位威武的帝王南巡到此,曾登临古皖之地的盛唐山巅。凭眺大江,山河壮美,遂“作盛唐枞阳之歌”。后来东晋的大风水家诗人郭璞来此一游,曰“此地宜城”’。直到公元1217年安庆城的诞生。千百年来,特别是近现代,安庆给了全省乃至全国以惊艳四方的震撼和影响。安庆佛教文化、桐城文派、戏剧之乡、近代城市文明之花等等,能说的实在太多了。
高申贵:今年是安庆建城800周年。安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戏剧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文化之邦、戏曲之乡”,这里不仅孕育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也是京剧的重要发源地。黄梅戏记录了安庆人生活,与安庆近现代历史文化和谐共生,承载了安庆人丰富的家乡情结,蕴含着安庆文化深厚韵味。因此,在挖掘安庆城市的文化特色时,如果要找出一样东西来代表这座城市,那一定是黄梅戏。
主持人:对于这个方面的话题,我们也采访了我市几位对安庆历史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几位专家学者,让我们们来看看他们对于这个问题是怎样理解的。
(外景嘉宾:汪军、张建初、张庆)
主持人:大家刚才都谈了对于文脉这个话题自己的看法,并且不少还谈到了安庆的城市文脉的传承。从大家的表述中,我感觉大家对这一块的理解和思考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下面的时间,大家能否具体展开谈谈。
金晓来:我先来讲讲吧。顺延历史脉络,从宗教到文化,从艺术到科技,再到经济等等,“追求卓越,敢为人先”应该是安庆这座城市的文脉里流淌的血液。
先说说安庆对佛教文化的贡献。禅宗的慧可二祖在安庆的太湖境内司空山修建道场,因此安庆成为禅宗南传的第一个发祥地。禅宗三祖僧璨的道场也在安庆境内的天柱山。二祖三祖禅法思想互联互补,使中国禅开始具有自己的特点,推进了中国禅的初步形成。从禅宗二祖到六祖在安庆地区的长期而广泛的佛法活动,形成了以天柱山为中心的禅宗文化,也使初祖达摩提倡的禅宗思想逐渐中国化。这是古皖安庆对佛教文化所做出的的重要贡献。
再说说文学艺术。理起安庆文脉,不能不说到桐城派。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桐城派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其影响延及近代。地域上也超越桐城,遍及国内。桐城被誉为“文都”,可见桐城派在清代时期的极大影响力。
再说戏剧。清怀宁县城(今安庆城)人高朗亭是京剧艺术的奠基人、徽班进京的第一位首领,在戏曲基本已被公认。徽班领袖程长庚融昆曲、汉调等剧种之长,创造了国粹艺术——京剧,而被誉为“京剧鼻祖”。安庆是戏剧之乡。清乾隆年间,发源于湖北黄梅的黄梅调传至安庆后与本地方言相结合,经严凤英等老一辈艺术家的继承与发扬,逐渐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剧种——黄梅戏。古今大家艺术上的成就,彰显出安庆人巨大的艺术创造力。
再说说近代工业。近代史上的安庆不仅是安徽省会,而且是安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军事工厂。所以甚至可以说安庆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也是中国最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此后蒸汽机、木制机动轮船等一个又一个第一,都出自安庆。
另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安庆的“窗口经济”、“孙超现象”再一次把安庆人敢为人先,大胆创新的形象带进全国的视野。安庆人王俊创造的“窗口经济”和孙超民企勇闯国内外市场的事迹引得《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纷纷报道。因为时间关系,这里就不多说了,感兴趣的观众可以私下找找资料了解了解。
余翔:在这里,我想结合城市建设方面谈谈安庆文脉传承和保护。保存城市文脉就是要让城市建设更好地彰显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辉映、地域文化与城市建设相交融、城市风格与山水人文相和谐。
对于安庆城市建设,具体来说有三点我觉得尤为重要:
一是打造好城市景观体系。依托山形水胜,打造三个界面,构建绿网体系。即保育大龙山、巨石山、百子山三大山体,形成城市北部的天然屏障,塑造山城界面。连通五湖四水,打造“水湖联通、串湖成链”的湖链景观,塑造湖城界面。结合振风塔、长江大桥、江堤文化墙、江外滩等滨江特色要素,打造最美滨江岸线,塑造江城界面。利用好菱湖风景区、康熙河景观带及大龙山、狮子山、柘山、巨石山、破罡湖等绿地,塑造城市生态网络。
二是整体保护修复老城区。安庆老城区集中市区100%的历史文化街区、80%以上文保单位,其面积不到5平方公里。虽然80年代安庆老城改造拆除了大部分古建筑,但古城脉络大致还在,且这几年安庆通过“东进北扩”,老城区作为城市中心区的功能已经疏解,已然具备了整体保护修复的条件。古城区可着力打造“皖韵旧城”,重点彰显安庆“明清商起,民国政兴”的特点,着力突出近现代发展史上的作用,突出名人文化、戏剧文化和佛教文化特色,逐步恢复一条条有特色的古街,视情况恢复古城墙和护城河。
三是重视城市设计工作。我们既要科学地建设城市,又要艺术地建设城市,使旧城和新城之间气息贯通、过渡自然、功能互补、形象协调、文脉相连。这就需要加强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等方面的引领和管控,合理确定建筑风格和城市色彩。可考虑推广使用地方材料和乡土物种,并在城市节点、标志性建筑、建筑细节、景观小品中突出地方元素,注重对历史名人和重大事件的运用,以维护和强化城市整体格局的连续性和协调性,从而将实现城市建设上历史与现代和谐对话。
高申贵:我在这里想重点谈谈黄梅戏。黄梅戏可以说是安庆文化中最突出的标志之一。但我觉得在安庆城市发展中,戏曲之乡的黄梅戏元素彰显得还不够。
近年来,我市一直加强黄梅戏的传承保护,也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良好的戏曲生态和优越的硬件设施得到了中国戏剧家协会领导和专家们的认可,前不久,全国首个“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传承发展基地”正式落户安庆市,这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安庆需要有更大的决心,更多的努力保存这一城市文脉,树立保存黄梅戏文脉的文化自觉,精心打造“黄梅戏之乡”。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以“戏”作为安庆城市宣传口号,把建设“一座有戏的城市”有机融入安庆发展战略决策。将安庆最具影响力的黄梅戏利用好。
二是着手黄梅戏特色文化之城的主题设计。可建设黄梅戏文化广场,并经常性的举行活动来展示安庆城作为戏曲之乡的旅游氛围;也可参考绍兴孔乙己雕塑,选用王小六打豆腐、牛郎织女等这些经典戏曲中的典故来塑造一批文化景观。同时鼓励多建设诸如黄梅戏山庄、凤求凰等含有黄梅戏演出的酒店,政府给予适当补贴。
三是做好黄梅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提升黄梅戏特色文化内涵。在“十一”黄梅戏展演周、开展“送戏进万村”、“戏曲进校园”、“戏曲名家走基层”等活动基础上,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在培养好表演人才的同时,下力气培养编剧、导演、舞美、灯光、服装等相关人才,切实提高团队整体实力,形成一流的人才群体、良好的艺术生态。
四是让黄梅戏叙说安庆百年历史,做好黄梅戏+互联网的大文章,创新特色文化。以黄梅戏为载体,打造“戏曲体验的乐地、戏曲爱情的圣地”,使安庆成为戏曲文化交流的标杆,并成为全国戏曲旅游特色城市。利用黄梅戏的传唱,扩大安庆城市文化影响力、宣传安庆城市人文精神和历史任务。
总之,守住黄梅戏文脉,充分挖掘和发挥黄梅戏的文化价值,会使安庆这座城市更具特色,更有灵气。
主持人:大家都发表了很好的观点,对我本人也很有启发。对于安庆的城市文脉传承与展示,我们也采访了几位外场嘉宾,我们一起再来听听他们的看法。
(外场嘉宾汪军、张建初、张庆)
主持人:(结束语)文脉是地方文化的基因,是物化了的地方精神,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内在灵魂所系,是一个城市的精气神。当前,全市上下正紧紧围绕市委“456”总体部署,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和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着力建设“四个强市”,其中有一项就是文化强市。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在加强城市文脉保存、注重名城保护开发以及培育特色文化品牌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且有些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我们相信,在中共安庆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下,安庆的文化事业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再度散发光彩和辉煌。
好了,感谢收看本期《政协论坛》节目,感谢各位嘉宾的参与。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