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庆市政协十四届委员会
第五次会议委员提案第209号
案 由:精准扶贫不应仅是“金”准
提 案 人:刘来富
审查意见:请市扶贫办办理
内 容:
2013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他要求“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2015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贵州考察期间明确提出了六个精准的要求(扶持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将精准扶贫作为中国扶贫的基本方略。
目前,我国扶贫工程已经进入攻坚克难阶段,距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战略目标仅剩不到4年时间,时间紧、难度大、任务重,而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精准扶贫即“金”准扶贫的误解,认为精准扶贫只要在扶贫、脱贫金融资源、资金使用上提高精准度就可以了,当然,必须承认精准扶贫离不开资金、金融资源的帮扶,但要从根上解决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仅仅依靠金融是不够的,还需探索其它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
一、转变观念,以教育文化拔“穷”根
传统意识、风俗习惯、赌博迷信等人文因素是贫困地区难以脱贫的根本原因,要切实转变观念,努力探索解决意识贫困问题,权衡“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之间的关系,形成二者有机结合的扶贫模式。
1、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杜绝贫困地区适龄儿童辍学、弃学现象,要让他们享受均等的教育机会,真正做到以教育文化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机制,拔除“穷”根。
2、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子女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对贫困户子女在中、高职业技术学院就读的实施资金补助全覆盖。
二、发展经济,以绿色产业助脱贫
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产业支撑微弱,是许多贫困地区的共同特点。因此如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是精准扶贫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发展经济要做到以下要求:
1、经济要环保。将绿色经济发展与建立完善新型体制机制相结合,使政府与社会、市场、企业及公众的参与形成合力,实现贫困地区环境和生态的健康,以实现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
2、环保要经济。即从环境保护的活动中获取经济效益,将维系生态健康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向“青山绿水”要效益。
三、重视人才,以专业人员下乡为契机
精准扶贫亟需打通专业人才扶贫最后一公里。
1、要提高存量扶贫队伍的专业素养。倡导“造血式”扶贫,即通过提升贫困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来帮助他们脱贫。依托高校、党校和培训机构开展精准扶贫短训班、专题班等,着重扶贫实操方面的培训,迅速提高现有扶贫队伍的专业技能。
2、全面提升增量扶贫队伍建设。鼓励高校加大扶贫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要抓紧发展一批专业扶贫服务机构。
四、创新服务,整合资源是关键
精准扶贫说到底应该是扶贫项目、资金、人员等各种扶贫资源的精准管理。而现今我国扶贫工作中仍存在贫困人口分布不均,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这使得精准扶贫工作效果大打折扣。我们应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找准成因,创新扶贫思路,实施扶贫新策略,使各项资源有效整合,从而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
1、基层政府应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扶贫方案,统筹使用扶贫资源,实现基层资金的整合捆绑使用。
2、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做到激励约束兼容。
3、科学设置和分解扶贫开发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平衡好减贫数量、脱贫质量的关系,协调好不同目标之间的协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