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送阅材料 > 文章内容

关于加强城市水生态修复和保护的调研报告



    目前,我市按照“东进为主、加速北扩、拓展西部、跨江协作”的城市建设思路,拉开了“大宜城”框架,掀起“大宜城”建设热潮。但作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安庆城区,水环境质量问题严峻,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制约城市功能发挥,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保护城市水生态就是保护城市生命线的社会呼声日益强烈,加强城市建成区水生态修复和规划区水体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水生态的保护与修复问题,市民盟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出《关于加强城市水生态修复和保护的建议》,被列为主席领衔督办的2号重点提案,市政协副主席盛云生指出批示,按照批示要求,市政协提案委与市民盟再次开展专题调研,于7月初分别到市规划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委和市水利局等承办单位就我市城区水生态修复与保护问题与各单位专家、领导进行了深入坦诚的交流;并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了以上四单位对我市加强城市水生态修复和保护的汇报,对目前我市城区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了一些解决办法。调研组对调研材料进行梳理后,撰写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安庆水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进展情况

    (一)水生态环境现状

    安庆南临长江,西依皖河、石门湖,东接石塘、破罡、菜子湖,城内莲湖、大湖、秦潭湖等众多湖泊镶嵌其中,城区河湖纵横,水系发达(据规划部门统计为9湖48沟渠),覆盖市区有皖河(占22.20%)、破罡湖(占73.20%)、菜子湖(占3.30%)三大水系。

目前,我市城区河湖和自然沟渠等水体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劣Ⅴ类水质甚至黑臭水体也时有出现。根据市环保局对城市主要水体水质状况监测:①安庆市区主要水域大湖(菱湖、莲湖、东大湖、西小湖)、神灵潭、秦潭湖、康熙河(新河)、石塘湖、白泽湖、泉塘峡、柘山湖、石门湖、长枫港、破罡湖等水体监测可知,石门湖与皖河汇接处、石门湖化校处、长枫港、秦潭湖、泉塘峡5个断面为“轻度污染”,东大湖、石塘湖上游、破罡湖3个断面为“中度污染”,西小湖、石塘湖下游2个断面为“重度污染”;所有水体均呈中度富营养化状态以上;总体水质状况较差。②市区部分沟渠如大寨沟、十里大沟、谷桥大沟、啤酒厂大沟等河道淤塞,污染严重,水质较差。

    ( 二)水生态环境治理进展情况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区水生态环境,陆续进行了一些水环境治理项目,完成菱湖风景区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潜江沟、顺安河河道整治工程,啤酒厂大沟治理,康熙河水环境治理等;基本建成1号、3号、4号污水提升泵站,马窝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启动了大寨沟、十里大沟、免锣巷大沟、大王庙大沟治理前期工作;城东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开工建设,文苑路、常青苑两个污水干管即将贯通;启动厂网一体化项目,中心城区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二、安庆水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及治理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安庆市区水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现状仍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1.水体面积减少、水系不畅通,造成水体自净能力减退。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发展,建设用地越来越紧张,占据湖面开发建设现象时有发生。市区湖泊原有的江与湖、湖与湖之间固有联系被人为分割,水体封闭,河道淤塞,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水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水体自净能力减退。

    2.人口剧增,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污水厂网设施建设滞后,造成外源污染严重。近年来,城市飞速发展,大量人口集聚,人口密度急剧增长;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必然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加之市政管网不完善,城区污水厂网建设滞后,雨污混流严重,导致城市水体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

    3.农业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随着“大宜城”规划建设秦潭湖、白泽湖、石塘湖和破罡湖、石门湖、皖河的一部分将都成为城区重要水体。但其周边目前仍为农耕地,在使作物增产、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由于化肥、农药投放量大、利用率低,对农村、农业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导致部分富营养成分及有害成分流入白泽湖、石塘湖、破罡湖等水体,成为市区水体污染的重要因素。

    4.重开发利用,轻防治监管。长期以来,对湖泊、河道及周边生态敏感区重开发利用、轻防治监管的情况未得到明显改善。一是进行围湖造地,造成水面减小;二是近水开发,使自然过渡区域面积不断缩小;三是利用湖面发展围网养殖,造成水质变差;四是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小而散的农家乐缺少规划,导致对河流水质的污染。

    5.没有统一规划,难以协调统一。自2010年新一轮《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各种城市建设活动都围绕着“大宜城”发展战略思路来展开。但在水生态保护方面,我市除了2008年依据老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安庆市东部新区水系规划》外,尚未编制《城市蓝线规划》。城市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城市范围内的江河,湖,水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划定蓝线可确保城市水体面积不得减少,为各部门城市建设活动和监管工作提供重要的法律依据。

    6.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畅,影响水生态的修复与保护工作进展。水生态的修复与保护工作涉及到多部门,住建委、规划、环保、水利、农委、经信委、旅游等多层级多部门,管理职责交叉,“多龙治水”、多头管理造成现阶段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影响了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的开展。

    7.宣传力度不够,市民水生态保护意识不强。环保宣传缺乏常态化,市民的责任意识薄弱,环保观念落后,污染水体的现象比较普遍。湖泊和河道沿岸居民向水体倾倒垃圾和随手丢现象比较严重。

    三、对实施水生态修复和保护的建议

安庆市城市水生态修复和保护,除了要坚持以往行之有效的工作手段,保护既有工作成果之外,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新管理体制,部门联动,形成水生态修复保护合力

    1.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水生态的修复与保护工作涉及众多部门,需要方方面面形成管理合力。建议设立安庆市城市水生态修复和保护小组,以解决“多龙治水”造成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畅的工作局面,做到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协调。定期召集相关部门召开协调会,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细化职责。加强城区水污染治理,制度是保障,机制是关键。一是按照“事权清晰、监管有效”的原则,界定各部门职责,明确责任主体。二是建立权威高效的统筹协调机制,相关部门和地方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合理防治水污染。三是落实水污染治理“一票否决”和问责追责制度,对水污染治理不达标的单位和领导实行“一票否决”与问责追责。

    3.加强宣传,提高市民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网络加大宣传力度,争取企业和人民群众对水污染防治的支持和参与;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作用,对水污染治理工作情况开展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

    (二)规划先行,提供有力保障

    为确保安庆城市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需要有科学规划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重视城市蓝线规划,实现线界落地,确保水体面积不得减小。蓝线保护与控制范围应界定清晰,规定城市蓝线范围内的保护要求和控制指标,并附有明确的城市蓝线坐标和相应的界址地形图;保证水体的完整性,实现城市水体在空间上的强制性管制和保护。城市蓝线一经批准,就不得擅自调整。

    2.编制《安庆市城市水生态修复和保护规划》。根据《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已划定的城市蓝线,集中各部门力量,共同编制《安庆市城市水生态修复和保护规划》,统筹考虑城市河流水系、水源工程的完整性、协调性、安全性和功能性,实现水系连通、景观和谐功能协调。同时,从我市实际出发,创造条件、开展试点、积累经验,将水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与城市建设管理相结合,全面推进各项工作。

    (三)加强治理力度,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1.狠抓污染源头治理,切实降低污染物排放,消除外源污染。根据安庆市编制的排水规划,要针对老城区雨污混流管网进行全面改造,彻底做到雨污分流,所有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收集处理。一是要将城区居民生活污水收集,消除污水体外循环现象,减少生活污水对水质的破坏;对工业园区工业废水收集处理,实现达标排放,并实现企业排污管道与园区主管网对接,做到工业废水应收尽收。二是摸排清查水体周边餐饮企业污水排放情况,一经发现随意排放的,应立即关闭。三是严防新区水体重现菱湖风景区西小湖污染之痛。在新区建设中,严格按照雨污分流制进行规划建设、污水全部截留进入污水处理厂,严格控制白泽湖、石塘湖、破罡湖、秦潭湖等周边生产企业入驻,对已有生产企业进行检查,做到废水收集处理,达标排放。

    2.加强城区水系连通,重建水生态系统,解决内源污染。首先,要开展河道生态治理,疏浚清淤,连通水系,疏通行洪通道。通过水连通可维系蓄滞空间,提高防洪能力;改善河湖的水力联系,解决内源污染,增强水体自净能力;通过水系连通还可达到通航、水上游览,发展旅游经济。其次,模拟安庆沿江湿地植物优势种和伴生种的组成,构建不同的水生和湿生植物群落,合理放养鱼类,形成稳定的水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我调节能力。例如芦苇群落、莲群落、苔草群落等。

    3.推广新型农业和建立生态养殖方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坚持走新型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充分考虑农村区域特点,实行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科学、合理规划养殖业规模,建立生态型养殖场,取缔沟塘、湖库的河蚌养殖。严禁在湖泊、水库周边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的禽畜养殖,限制围网养鱼规模。

                                                                                市政协提案委员会

                                                                                2015年7月30日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庆委员会  技术支持:智海网络
办公地址:安庆市菱湖北路30号  邮编:246005  值班电话:0556-5346200 传真0556-5346218
皖ICP备13013850号  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