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
第15期(总·80)
安庆市政协调研室编印 2016年11月3日
光伏扶贫项目实施中的一些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据市民进反映:光伏扶贫作为绿色能源产业被列为我国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我省也被列入国家首批光伏扶贫试点。政策引导,财政扶持,加上建设周期短,产生效益快,使该项目在我市的脱贫攻坚行动中倍受青睐。但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在光伏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亟待引起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光伏产业技术和装备水平较低,投资成本高。尽管我国光伏产业多晶硅技术初步实现了闭路循环、环保节能生产,但整体水平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能耗、物料循环利用以及生产成本等方面均有一定差距。造成我国光伏产业投资成本高,每千瓦装机成本约1.8万元,而常规火电成本仅约3至4千元。光伏发电每度电需国家补贴0.5元以上,才能维持理论一座村级光伏电站年6万元的发电收入。如此国家补贴机制能否长效运行,值得思考与担忧。
2、光伏发电并网缺乏完善的技术标准,光伏设备也缺乏统一检测认证管理。我国目前已建成的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都处于试验性并网状态,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满足电网安全要求的并网技术标准。另外,我国光伏发电设备也缺乏强制性统一检测认证管理办法,导致光伏发电设备以次充好,工程质量难以保障。
3、电站分散建设,土地浪费,运维成本增加。由于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屋顶分散,分布式光伏电站的接入、安全、运维困难。村级电站也多分散建设,分散接入、并网与管理,造成土地浪费,也增加运维成本。而且缺乏专业人员维护、监控、检修,电站寿命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引发如隐裂、热斑等一系列技术问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有技术力量的支持,可以说成本巨大,入不敷出。
4、污染问题、安全隐患较为突出。光伏发电本身属绿色能源,但由于上游组件和硅原料产业技术落后、政策不规范等原因,存在较严重的污染问题。光伏发电系统废弃物对环境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其蓄电池内含有大量的铅、锑、镉、硫酸等有毒物质,会对土壤、地下水等造成污染,如果不经过处理乱排乱放,势必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光伏发电并网存在安全隐患,发电接入后会给电网造成电压闪变、谐波及污染问题,从而对整个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安全性造成严重威胁,一旦出现火灾,因设备带电无法立刻施救。
为此建议:
1、加大科研投入,健全相关标准、规范与检测认证体系。加大对光伏产业的资金、人才等方面投入,以科技攻关支持企业在技术、设备、工艺等方面达到领先地位,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光伏发电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制(修)订光伏发电系统相关标准,建立并完善强制性检测认证体系,确保发电系统性能质量,推动光伏标准、检测和认证的国际互认,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2、推动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相关地方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将光伏电站废弃物管理纳入生态环境保护、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土地退化、清洁生产、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地方立法及标准制定工作。严格限制资源和能源消耗大、经济效益差、污染重的光伏项目建设,在项目选址、功能定位和污染集中控制上把好关,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推行光伏电站并网许可制度,出台分布式光伏电站并网规范管理办法。
3、科学设计集中建设,实行村户电站统一管理,降低运维成本。光伏电站建设成本包含各类土地使用、基础建设、融资本息、上网损耗,也包含管理维护、设备更新支出,如果没有国家电网政策补贴将入不敷出,尤其是一村一户一站分散建设模式,更是投资、管理成本巨大。建议以县、乡为单位,认真勘察科学规划,尽可能最大整合各类财政、社会和农户资金,集中连片建设较大规模电站,实现统一管理和维护,提升管理质量降低运行成本,收益按股权分配。建议政府成立光伏扶贫专项基金,用于购买运维服务,通过公开方式委托专业机构统一管理,并严格监管资金使用。
4、构建光伏发电的人才培育体系,提升太阳能并网管理和服务。一是依托科研力量、设备、资金等资源,组织联合科技攻关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通过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培育和造就一支学术水平高、技术积累深和创新能力强的开发建设核心力量;二是在高校和中职学校设置光伏发电专业,培养光伏发电专业人才;建立各种不同层次的专职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提高光伏发电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与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