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进度 推进城市水系贯通工程实施
市重点工程建设局
一、市区水系项目概况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有10 座湖泊和49条河渠,河湖水面率接近25%,居沿江城市前列。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水系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当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城市水系存在多头管理现状;部分河道被侵占、自然水系被破坏,不同程度出现淤塞,汛期易淹易涝;部分节制闸等水利设施陈旧老化;生产生活污水及地表污水、农业面源污染不同程度排向水体;水体涵养及净化修复能力弱化等。
二、工程进展情况
为推进水系项目建设,彻底根治上述问题。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谋定而后动”,先完成水系可研顶层设计,汛期前先行启动“1湖9河”、闸站、积涝点等部分应急工程建设,再适时启动水系综合治理项目实施。近3年来,市重点局共组织实施水系贯通等项目17项,其中,康熙河景观带已完工;大寨沟、谷桥大沟、新河老城区段(菱南桥—龙狮桥)整治项目基本完工;“1湖9河”项目(白泽湖、怀湖河、秦泉河、港桥河、泉潭峡、小港、晴岚沟、港口沟、 破罡湖泵站前引河和窑沟等10条水系)和积涝点治理项目(安庆监狱、中山路高速以及龙眠山路铁路下穿等3处积涝点)正在加快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约7.8亿元。通过涉水项目建设,有效缓解了城区内涝问题,提升了防洪排涝整体能力。如,今年汛期对怀湖河堤坝临时加高2米围堰,采用截水分流和临时抽排措施,避免安庆监狱内涝发生,保障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下步工作安排
一是加快在建项目进度。强抓当前晴好天气,按照合同工期要求,强化调度,倒排工期,尽快完成龙眠山铁路和中山路高速下穿积涝点建设,年内完成“1湖9河”和安庆监狱积涝点等主体建设。
二是加快前期工作对接。积极跟踪市住建委、水利局等业主单位水系项目前期工作开展情况。及时与辖区及相关单位对接,提前开展项目征迁报批和杆管线迁移等工作,一旦前期工作完成,及时开工建设。
三是加快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实施。结合水系可研等相关资料,按照PPP运作模式,尽快确定我市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技术路径,适时启动采购工作,选择优质社会资本承担项目的设计优化、投资、建设、运营等工作。
四、几点认知
一是认识水系综合治理项目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实施水系综合治理,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水十条”和国家环保督查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根治上述水系突出问题的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项目实施跨越多个学科,涉及规划、建设、水利、环保、农业、园林、气象、水文等众多领域。实现良好治理效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综合运用工程、维护和管理等多种治理办法,协同推进、久久为功。为此,全市上下必须凝聚共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进来,形成治水合力,全力以赴打好水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
二是切实采取系统综合治理措施。水系治理项目既要追求防汛排涝功能,同时也要追求改善水质、修复生态、再造景观的多元目标,各目标即相互交叉、又相互关联。据收集的相关治水案例分析统计资料看,一般水系污染负荷中,外源污染约占50%-65%(点源、面源和上游来水等),内源污染约占30%-35%(底泥氨磷释放和有机质分解等),结构性污染约占20%-40%(蒸发残留、渗漏截留和补水输入等)。为此,除采取河道清淤、水系连通、泵(闸)站建设和水位调节等措施,改变水系外在形态,实现防汛排涝目标外。还要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等系统治理措施,一河一湖一策、综合整治,塑造水系内在形态,让水体富有能量,使水真正具有生命特征,不断提升其自净能力以及抵御外界污染能力,实现水环境治理的终极目标。
三是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进项目建设。水环境治理符合国家大力推进海绵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政策要求,体量、规模较大,社会资本合作意愿较强。通过PPP模式运作,不但可以解决当前政府融资瓶颈制约,发挥社会资本融资、人才、技术、管理、效率等优势,更能通过PPP模式后期长期绩效考核机制设置,实现水生态环境改善的长期目标。
四是充分发挥市政协凝聚各界精英优势。市政协汇聚了各方面专家学者和社会精英,与各界群众联系广泛。期盼市政协多组织专家学者调研考察水系项目,对项目建设多建睿智之言,多献管用之策。多呼吁社会各界保护水系设施,不侵占水域,加强环保意识,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积极营造各界珍惜家园、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五是出台我市水系建设保护地方性法规。目前仅凭工程措施和行政治理手段,不足以承担水系治理和保护的长期重任,需要相应的地方性法律规范来推进和保障。可以将水系综合治理保护列入立法计划,通过立法对规划区范围内水系项目规划、建设、管理、保护进行全过程法律规范,使我市水系建设保护走入法制化轨道,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