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科学治水
努力建设人水和谐的美好宜城
——关于推进安庆水系贯通工程建设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调研组
做好水文章,用好水资源,努力建设一个人水和谐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宜城,是我市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重要历史使命。近期市政协组建了专题调研组,聚焦城市水系贯通工程,深入调查研究,形成了初步成果。
一、充分认识城市水情
安庆因水而兴,水资源丰富,水情独特而鲜明。
1.三面环水,水城一体。打开安庆市的地图,就会直观地看出这是一座“水城”。安庆三面环水,东南临长江,东北抵菜子湖,西北靠大龙山,西部是皖河和石门湖。作为长江中下游北岸城市,安庆市区拥有长江岸线63.8公里,这里素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誉。三大水系途径安庆市区分别汇入长江:皖河水系发源于皖西南大别山区,由皖水、潜水、长河三条一级支流和武昌湖水系组成,最终在安庆上游西部注入长江;菜子湖水系由大沙河、挂车河、龙眠河、孔城河四大水系及菜子湖湖区周边水系组成,在安庆东部由长河水道汇入长江;破罡湖水系发源于大龙山脉,位于皖河流域和菜子湖流域之间,处于城市中心部位,分别经破罡湖和康熙河等流入长江。总体上江、河、湖四大水系环绕安庆市区,纵横交错,融入城市,水中有城,城中有水,水城一体。
2.河湖众多,星罗棋布。安庆水系以湖泊为主体,兼有大量河道、小型水库等。城市规划区901平方公里河湖水面率高达25%,也就是说安庆市区有四分之一的面积都是水,这在全省全国都是不多见的。全市拥有10湖49河,主要湖泊有破罡湖、石塘湖、白泽湖、长枫港、大湖、神灵潭、秦潭湖、张湖、柘山湖、石门湖等。正常水位下破罡湖34.14平方公里、石塘湖19.8平方公里、白泽湖1.36平方公里,三湖互通,连成一体,南连主城区,北靠大龙山,成为安庆未来城市发展广阔空间和宝贵资源,值得倍加珍惜和关注。除以上骨干水系外,还有众多纵横交错的内部水网。
3.水源丰富,分布不均。安庆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1361.4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88.97亿立方米,多年人均水资源量1711立方米,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56倍。长江为我市居民用水和工业用水的主要水源,水量丰富,水质良好。长江多年平均过境水资源量8980亿立方米。我市雨量充沛,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秋冬较少,春雨较多,夏雨或梅雨集中且常有大雨暴雨。年内连续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年较为常见,年内年际分配不均。
二、正确把握水利现状
水是安庆的城市特色和宝贵资源,是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但同时也可能成为重大灾害的突出隐患。可以说,安庆的全局和未来都关系到水。长期以来,全市上下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工作卓有成效,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难题亟待破解。
1.防洪抗灾能力大幅提升,但发展短板依然突出。我市初步形成防御内(破罡湖)外(长江及菜子湖)洪水工程体系,安庆江堤达到防御1954年型洪水的标准,中心城区防御破罡湖洪水能力达到100年一遇,中心城区排水防涝能力达到30年一遇。城区对江排涝泵站12座,总装机容量26290千瓦,总设计流量265.45立方米每秒,特别是新建的破罡湖东站设计流量98立方米每秒,于今年汛前投入运营后大大提升了城市排涝能力。2016年汛期我市遭受严重的汛情,汛期一周内累计降雨量684.4毫米,一小时最大降雨量54.9毫米,长江和破罡湖水位一度高达17.69米和13.61米,分别高于警戒水位0.99米和1.11米,但受灾程度明显低于以往,特别是主城区排水及时通畅,基本没有形成大的涝灾。但水利建设中的短板依然存在。广济江堤和梅林隔堤均为2级堤防,与安庆作为国家重点防洪城市的要求不相匹配。防御破罡湖洪水体系不完整,防御菜子湖、皖河流域内河洪水和城内防御山洪措施匮乏等;现有排水治涝能力仍然不足,排水设施管理体制不顺、科学调度水平不高等。
2.环境治理力度日益加强,但水系污染和生态退化仍然严重。近几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水十条”,统筹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持续推动水污染总量减排,特别是2014年以来实施污水厂网一体化PPP项目,引进北排集团投资、建设并运营管理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及污水泵站,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注重保障饮水安全,加快备用水源建设。努力修复河湖生态,不断改善水环境。目前市域长江干流和重点水系、湖泊水质良好。但城市建成区和城乡结合部水污染严重,水生态退化,湿地植被破坏,湖泊富养化严重,黑臭水体较多。2016年8月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对中心城区7湖18河水质监测结果表明,除牛冲河水质为V类外,十里大沟等其余17条河水质为劣V类;张家菜和长枫港水质为V类,石塘湖等5湖为劣V类。据市环保局对8个固定监测水体的监测,本年度城区水质仍然较差,秦潭湖、长枫港、石门湖平均水质为IV类,泉塘峡、破罡湖、石塘湖平均水质为V类,东大湖和西小湖为劣V类。
3.滨水景观建设初见成效,但水资源开发有待提升层次、拓展空间。近几年来,我市城市建设十分注重滨水景观开发建设,先后建成了列为国家4A级景区、占地4.5平方公里的菱湖风景区以及长江外滩公园,投资6.8亿元建成6公里长的康熙河景观带等。这些都极大地美化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但从总体上看,我市滨水空间不系统,已进行景观建设的滨水岸线不到总体的十分之一;游憩设施不完善,大多数滨河绿带处于未开发状态;特别是滨水文化体现不充分,安庆以长江航道、长枫港水运等为代表的商埠运河文化,以吴楚大战长风沙、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等为代表的军事文化,以三国吕蒙城、余阙引江水护城的古城文化等丰富的水文化资源,都缺乏研究、挖掘和传承,亟待保护水文化遗产,建设水文化载体,提升水文化氛围。同时水资源开发有待拓展空间,特别是加快发展水上旅游业、交通航运业等,应该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三、科学谋划治水蓝图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生态之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决策部署,2013年水利部专门印发了《关于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以水资源紧缺、水生态脆弱和水环境恶化等地区为重点,逐步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工程优化、保障有力的河湖水系连通格局,使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安全保障能力、防洪除涝减灾能力、水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全面提升了对安庆水情的认识和治水方略的研究,主要负责同志亲自研究部署,推动了科学治水的新进程。去年汛期以后,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安庆市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前期工作,明确要求研究提出安庆综合治水的顶层设计方案。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领导下,相关单位全力以赴、通力协作、扎实工作,如期提交了研究成果,并顺利通过专家审查。这项工程是首次对全市治水问题实行全域性、综合性、系统性研究,研究的范围覆盖城市规划区901平方公里,研究内容以防洪排涝、河湖连通为主,兼顾水环境治理和水景观提升,工程建设规模超过300亿元。我们认为,本次研究成果总体符合安庆实际,体现上级要求,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需要抓紧组织实施,尽早发挥效益。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推进水系贯通工程为主线,统筹各项治水工程建设,努力实现三个突破。
1.畅通河湖,营造“一城活水”。
安庆的水需要动起来、活起来,形成“一城活水”。为此,必须深入推进相关工程建设,切实解决我市水系连通性差、水动力不足的问题,尽快构建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水网体系,努力改善江河湖库之间的水力联系,全面提高水资源的调控水平,增强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
一是要疏通水网,畅通水系。让水流畅通,首先要把水网疏通。因此,必须遵循“应退则退、宜宽则宽”的原则,全面清淤疏浚,打通断头河沟,拓宽束水河道,优化城市水系布局。全市主要水系10湖49河中当前紧迫的任务是集中解决中心城区7湖27河存在的淤积严重、杂草丛生、养殖侵占、阻水严重等突出问题,重点打造纵横两条骨干水系:横向骨干水系,是依托已整治的康熙河、元山沟,疏浚并拓宽秦泉河、泉潭峡、张泉沟、窑沟、小港等河沟,形成大湖-康熙河-秦潭湖-秦泉河-泉潭峡-窑沟/小港长约20公里横贯东西的主河道,连通大湖、神灵潭、秦潭湖、张湖、柘山湖;纵向骨干水系,是依托已治理的顺安河、潜江沟,疏浚拓宽晴岚沟,构建顺安河-潜江沟/晴岚沟-白泽湖长约12公里纵通南北的主河道,连通长江、白泽湖、石塘湖、破罡湖。近年来已经整治12河沟,今年实施1湖9河治理工程进展顺利,效果明显。建议尽快启动后续工程建设,全面疏通中心城区水网体系,同时适时对城市规划区内其余水系进行治理,力争两到三年内建成市域江河湖库水流畅通的水网体系。
二是要蓄泄兼顾,引排自如。我市降雨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在疏通水网的同时还必须建立科学的调度机制,做到蓄泄兼顾、引排自如,确保实现水流畅通、“一城活水”。枯水期间一些主要水体水量严重不足,加上城市人口密度大,水体自净能力弱,需要进行生态补水,引水入城。因此,要科学测算引水规模,抓紧研究近期和远期从长江、菜子湖等引水入城的计划,优选工程方案,尽早付诸实施。丰水季节全市水体往往普遍水量过大、易洪易涝,需要进一步增强调蓄能力,提高排水能力,在现有排涝泵站基础上尽快新建港桥泵站,改建窑沟泵站,建设相应水闸,同时进一步新建、改造雨水管网等,尽快形成泵站、河网、管网三位一体的既可独立分片运行又可整体联合调度的工程体系。同时要加强科学调度,提高工程效率,以全面增强防洪排涝能力。
2.清洁河湖,营造“一城净水”。
安庆的水需要把污水管起来,让水质好起来,形成“一城净水”。为此,必须把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提到一个更加重要而紧迫的位置,切实加大力度,清洁河湖,改善环境,净化水质,修复生态,确保2020年消灭劣V类水,河湖水质全部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
一是要管住源头,截断污水。治水先治污,治污先治源,为此必须构建完善的控源截污工程体系。首先要管住污水源头。下决心对入河排污口进行全面的排查和整治,消灭污水直排现象。要结合海绵城市建设,逐步从建筑小区、道路广场等源头控制初期雨水径流面源污染。其次要完善污水管网系统。老城区要抓紧整修破损的地下管网,解决淤积渗漏等问题,集中实施5平方公里污水管网雨污彻底分流改造;新城区要打通断头管网,安庆监狱及周边的污水尽快接入城市管网,进一步完善马窝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等,从而尽快提高污水收集率。再次要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加快城西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北部新城污水处理厂建设,协调运行城区污水提升泵站,解决龙眠山路污水管网管径不足等问题。
二是要治理环境,修复生态。首先是要加快治理黑臭水体。已经确定的10条黑臭水体要加快治理进度,特别是花亭大沟、啤酒厂大沟和十里大沟等要尽快启动治理。同时要对照标准,深入摸排,及时启动其他黑臭水体的治理。其次要全面开展河湖清淤。借鉴浙江等地经验,下决心对底泥内源污染较重的河湖水系全面开展生态清淤,还清欠账,并形成长效机制,定期清淤保洁。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底质改造,巩固清洁成果。再次要多措并举,修复生态。加强河湖水生态的监测与评估,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逐步修复水生态系统。继续深入推进退耕还湿、退养还滩、退渔还湖,逐步扩大水源涵养林、河湖水域和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湿地是水资源的“贮存库”和“净化器”。我市湿地资源丰富,城区湿地总面积达6986公顷,要尽快采取得力措施,解决污染、侵占、植被破坏等问题,切实保护水资源、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3.美化河湖,打造“一城名水”。
安庆的水需要美起来、靓起来,形成“一城名水”。为此,必须不断美化河湖,开发水景,传承水文化,建设水文明,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美化河湖水系,开发滨水景观,必须结合安庆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彰显城市特色,注意把握两个原则。一要弘扬历史文化,力求以文传名。充分展现安庆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皖江风情,将“千年古城、百年省会、文化之邦、禅宗圣地、戏剧之乡、近代工业始端”等安庆文化名片融入相关工程建设,做到文脉传承,水韵相生。二要挖掘自然美景,力求以景闻名。充分发挥我市水源丰富、水城交融、水景无限的比较优势,在确保水利功能的基础上,从各方面增加水利工程的人文性、观赏性和休闲性,努力打造水利风景区,力求做到“一河一主题”、“一湖一文化”、“一工一美景”。根据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全市滨水景观开发建设要突出三个重点:
一是打造“一江印象风光带”。建设主城区段滨江景观带,提升改造外滩公园、新建新城滨江公园以及江滩湿地公园,由西至东形成商埠古城-省会老城-智慧新城-生态长风的滨江新岸线。
二是打造“两河纵横景观轴”。南北向和东西向分别建设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两大景观轴。南北向建设顺安河、潜江沟以及白泽湖等滨水公园,与大龙山森林公园共同构成延绵起伏的空间序列,展现安庆“龙山凤水”的自然山水特色。东西向建设神灵潭、秦潭湖、张湖、柘山湖等4个滨湖公园以及秦泉河等沿河带状公园,展现安庆城市从古代、近代、现代、未来的演变历程。
三是打造“三湖一体新湖区”。以白泽湖、石塘湖、破罡湖为核心,向东北部湖区拓展中心城区,按照高端水准,挖掘和体现安庆人文元素和文化魅力,开发居住、旅游、疗养、创意农业、生态休闲、会议展览等多元化、复合型功能,打造山水联动、湖水涟漪、碧蓝清澈、生态绝佳的高品质滨湖新区。建议学习借鉴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等建设经验,超前谋划“三湖”顶层设计方案,分步组织实施,稳步加快发展。
四、凝心聚力强化保障
推进水系贯通工程建设,开创科学治水的新局面,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也是一项规模宏大、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事关城市发展的百年大计。全市上下要有战略眼光和全局观念,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下大决心,用大手笔,花大投入,强化工作保障,推进工程建设。
1.强化组织保障。一是要实行目标管理。尽快研究制定总体实施方案,原则上用三年时间完成主要工程建设任务,逐年分解建设计划,每年谋划一批,开工一批,建成一批,项目滚动实施,工程整体推进,确保如期见效。建议把工程建设目标任务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考核,奖优罚劣。二是要优化部门服务。工程项目建设从前期到实施涉及大量复杂的工作程序,必须有优良的服务和快捷的效率作保障。有必要建立权威高效的协调机制,统筹研究协调工程建设中的各项具体问题,确保部门协力同心,服务满足需要,工程顺利推进。三是要加强科学指导。有必要组建水利专家委员会,加强对工程建设的决策咨询和技术指导,确保科学治水落到实处。
2.强化要素保障。首先是要持续保障资金投入。当前地方政府融资环境收紧,难度加大,需要统一思想,克服困难,舍得投入,敢于投入。要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当前最重要的是拓宽社会融资渠道,抓紧谋划启动PPP项目。加强涉水项目的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专业公司参与我市水利建设。加大力度,整合资源,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资金支持。探索建立水利投融资公司和水务产业投资基金等。其次要及时保障用地需求。国土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抓好落实。
3.强化体制保障。重点研究推进几项具体工作:一是探索建立综合性水务管理机构。研究成立城区水务综合管理机构,作为政府管理涉水事务的综合性主管部门,对涉水行政事务实行统一管理与监督,避免条块分割、多头管理,从管理和制度上推进水务一体化进程。二是扎实推进河长制。城区河湖水系全部落实市、区、镇、村四级河长制管理,坚持依法治水,实行常态化河长巡河,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持续跟踪问效,回应群众关切,逐步建立“统一指挥、整体联动、部门协作、快速反应、责任落实”的管理新机制。三是尽快建立排水防涝统一调度管理机制。目前我市城区现有12座对江排涝泵站分属市区两级和住建、水利两个系统多头管理,调度不畅,效率不高。必须理顺管理体制,统一管理主体,统一经费保障,统一科学调度,形成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调度新机制。
安庆已经开启了科学治水的新进程。我们坚信,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必将开创兴水强市的新局面,安庆将因水利更加宜人、更加和谐、更加美好!